一、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适应症
1.重型病毒性肝炎:包括急性重型、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(参照2000年9月西安会议制订的标准),原则上以早、中期为好,凝血酶原活动度控制在20%-40%之间,血小板>5×109/L者为宜,对准备肝移植的,晚期重型肝炎和凝血酶原活动度<20%者也可进行治疗,但并发症多见。
2.其它原因引起的肝功能衰竭(包括药物、毒物、手术、创伤、过敏等)。
3.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(肝内胆汁淤积、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等),内科治疗无效者。
4.各种重型肝炎伴有水、电解质、酸碱平衡紊乱、脑水肿、肝性脑病、内毒素血症、肝肾综合征等,内科治疗较差或无效时。
5.其它临床医师认为适合于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疾病。
1.有较重的活动性出血或处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状态。
4.疾病晚期,出现难以逆转的呼吸衰竭,重度脑水肿伴有脑疝等濒危症状者。
5.对治疗过程中所用药品如血浆、肝素、鱼精蛋白等高过敏者,应慎用。
1.由人工肝工作人员与经治医师共同与患者签订治疗的知情同意书;术前有同意进行人工肝治疗的病程记录。
2.经治医师术前一天预防用抗菌素,给患者补充足量的能量、维生素,调整好水电平衡,测体温、脉搏、呼吸、血压,并做好常规检查肝功、凝血四项、血型、血常规、病原学指标、生化指标、B 超、胸透、心电图,开出治疗中用的药品(肝素钠3支、DEX4支、10%葡萄酸钙10mlx6支、50%GS20mlx5支利多卡因5mgx2支、鱼精蛋白1支、10%GS500mlx2瓶、生理盐水500mlx6瓶、20ml注射器4支、5ml注射器2支、输血器1套)。
3.操作当天由经治医师下达人工肝护理常规医嘱:当天人工肝室人员负责与化验室联系血浆,由经治医师、病房护士陪病人带药品、`病历`、记账单到人工肝室。
四、术后人工肝室观察穿刺部位无出血,`病情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异常改变,在病程记录中记录操作过程,说明观察及注意事项,亦可提出治疗建议,由病房医护人员接回病房.
五、病房医护人员注意观察治疗后的病情变化,术后连续记录二天病程记录,有病情变化随时记录。与人工肝治疗有关的病情变化可与人工肝治疗室人员协商解决。并做好术后综合治疗、保肝、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治疗措施。术后继续应用抗生素2天预防感染。
1、心理护理:术前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`,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是一项新技术,人们对新设备认识不足,病人对该治疗知识缺乏,护理人员应讲解有关知识,告知该治疗的必要性,以减轻患者的焦虑,恐惧心理,增强病人对其治疗的信心,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,并取得病人家属的配合和支持。
3、应详细了解病史。测量并记录体温、脉搏、血压、呼吸、体重及尿量等。
1、嘱患者保持既定体位,密切观察其神志,心率,面色,肢端温度。如出现皮肤瘙痒、皮疹、寒战,高热提示发生过敏反应。应根据医嘱用药,并轻轻按摩患者皮肤,缓解瘙痒,保持合理体位。
2、观察皮肤穿刺部位,有无渗血、血肿情况,一旦发生出血,立即通知医生。密切观察血压变化,如:BP<90/60mmHg或出现心悸、胸闷等症状时,应立即给予吸氧,并适当减慢血泵速度并通知医生采取相关措施。
3、观察血流速度。保持血流量准确、稳定。引血时血流量一般在30ml/分左右,保持血液均匀进入血浆分离器内,在10-20分钟将血液速度逐渐升到80-100ml/分。
4、人工肝治疗需3-4小时,为防止针头脱出血管,应认真听取患者主诉,及时满足其需要,对躁动者需加强穿刺部位保护,协助固定肢体。一旦针头脱出血管立即采取措施,保持体外循环血液顺利返回体内,并避免血液在体外滞留时间过长而造成凝血。
5、人工肝治疗需体外循环,并置换血浆量较大(2000-4000ml),时间长,为防止患者出现畏寒不适,血浆须放在恒温箱中保持37℃。
1、拔管后常规按压穿刺部位30-60分钟并加压、包扎固定,嘱患者5小时内穿刺侧肢体不宜用力屈曲。如术中穿刺部位血肿面积较大,则应在24小时内给以冷敷,抬高患肢,同时观察肢体未梢血运情况。或用喜疗妥软膏涂擦,促进吸收,减轻炎症。
2、绝对卧床休息,密切观察病情变化,注意体温、脉搏、血压、呼吸的变化,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。
4、给予高维生素,富营养易消化饮食、宜少食多餐。限制蛋白质摄入,(如过多进食蛋白质,可引起腹胀,腹泻等不适反应,甚至诱发肝昏迷、消化道出血等)。
5、插管时严格无菌操作,每日更换敷料1次,尽可能不用透气性差的一次性贴膜,病室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,定期通风换气。
7、发热,体温一般为38℃-39.2℃多为治疗后发热,12小时后消退,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退热,(检查血象正常,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天),密切观察病情,做好心理护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