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体温过高:
1、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,做好一切生活护理。医护人员要合理安排好各种诊疗操作,如查房、服药、注射、输液及其他护理,尽量集中时间进行,可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。
2、创造良好的环境,保持室内安静,空气新鲜、湿润,光线柔和。
3、如无并发症,体温在39.5~40℃以上者可酌情给小剂量退热剂,如安乃近滴鼻,以防惊厥。烦躁不安者可酌情给镇静剂,如苯巴比妥钠等。
4、忌用酒精擦浴,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及体温骤降引起的末梢循环障碍。
5、供给充足水分,利于毒素排泄和散热。6、保持五官清洁,可用4%硼酸水或生理盐水清洁眼睛,滴0.25%氯霉素眼药水或红霉素眼膏,每天2~4次。角膜失去光泽者用鱼肝油滴眼,同时口服浓缩鱼肝油滴剂。鼻塞者,清洗鼻腔后滴入0.5%~1%麻黄碱,每天3~4次。做好口腔护理,保持口腔清洁。
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和致死的主要原因。多发生在出疹期或皮疹消退时,在麻疹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又继发细菌感染而致。病人出现持续高热、气急、鼻翼煽动、烦躁不安、紫绀,肺部闻及湿啰音。
2、加强巡视,密切观察病情变化,如出现高热、呼吸困难、紫绀或出疹不顺利等情况应立即与医生联系。
3、呼吸困难者给半卧位,经常帮助病人翻身、排痰,保持病人舒适。
5、咳喘重者及时消除呼吸道分泌物,适当给止咳祛痰药;分泌物粘稠不易排除者可予药物雾化吸入,以改善呼吸功能。
6、如继发细菌感染遵医嘱给抗生素治疗,中毒症状重者加激素治疗和支持治疗。
心血管功能不全:与心肌炎有关。心肌炎,可表现为心律加速、气急、烦躁、面色苍白,皮疹隐退或发疹不透,四肢厥冷,脉搏细弱,心音低钝或呈奔马律,肝在短期内增大等。
4、严重心肌炎病人,遵医嘱给激素治疗。心衰者遵医嘱给洋地黄制剂,每次用药前,务必测脉搏或心律,婴幼儿低于100次/分或儿童低于80次/份者不可给药,并通知医生。在用洋地黄制剂的过程中,应密切观察有无恶心、呕吐、眩晕、头痛、心动过缓或心律紊乱等中毒症状。有末梢循环衰竭者按感染性休克处理。
1、保持床褥干燥、清洁、平整、盖被应松软,内衣柔软宽适并勤换洗。切忌紧衣厚被“捂汗发疹”。
2、每日常规用温水或朵贝尔液彻底清洁口腔2~3次,每次进适量后用温水清洁口腔,以保持口腔情节,粘膜湿润。
3、口唇或口角干裂者,应局部涂以甘油或4%硼酸软膏。口腔粘膜溃疡者,先以1%~3%碳酸氢钠溶液清洗,然后局部涂以1%甲紫、冰硼散、青黛散、锡类散或制霉素液。
4、每日常规进行臀部及阴部护理1次,大小便后应及时更换尿布,保持肛门及外阴清洁。腹泻者应在每次便后清洗肛门和会阴部,局部可扑粉。
5、出诊期保持皮肤温暖微汗为宜,对高热皮疹迟迟不出者,可用鲜芫荽30~60g煎水轻轻擦洗(手、足、胸、背部)。边擦洗,边擦干盖好,防止受凉。
6、出诊期及退疹后常有皮肤瘙痒,应剪短指甲,防止抓伤皮肤。皮肤出现维生素缺乏。
1、病程中注意给予维生素A、B、C及D,以补充消耗,防止出现维生素缺乏。
2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,给予母乳、流质或半流质。因适应营养丰富以易于消化,如米汤、藕粉、牛奶、密州、挂面等。
3、少吃多餐,除避免生冷、干硬、油腻含刺激性调料品外,不必“忌口”。
4、恢复期逐渐增加饮食的质和量,婴幼儿可给牛奶或混合奶(牛奶、豆浆、米汤及白糖等),亦可给蒸鸡蛋、肉泥等,年长儿可恢复正常饮食。
1、实行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,有并发症者(如肺炎),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。将单纯麻疹与有并发症者分别收治,不同并发症者分别住不同病室,宜单独隔离,避免发生院内交叉感染。
2、病室定时开窗通风换气。患儿被褥、衣物及玩具可置流通空气或日光下消毒1~2小时。
3、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探视制度。患呼吸道感染或皮肤化脓者不得住入麻疹病区,更不能接触麻疹病人。住过麻疹并发症病人的病室在未经消毒前,不可收住麻疹病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