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什么是手足口病?
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。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,以婴幼儿发病为主,多种肠道病毒都可引起,一年四季都可发病,发病高峰期为5—7月份。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,主要表现为患儿手、足、口、臀部出现皮疹,特别是口腔内的疱疹,多分布在舌、颊黏膜、口唇、硬腭、咽、扁桃体等处,破溃后形成口腔溃疡,很疼,影响患儿进食,孩子常哭闹不止。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、恶心、呕吐、肢体抖动等,少数患者病情较重,可并发脑炎、心肌炎、肺水肿或肺出血,病情进展迅速,病死率高。

二、住院期间健康教育
1.孩子得病,首先注意隔离,告知亲朋好友勿到医院探视,特别是家里有孩子的,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。陪人不能超过2人。
2.保持病室卫生清洁、空气新鲜,勤开窗通风。垃圾放入垃圾桶内,勿让孩子随地大小便。清洗后的衣物放楼后晾晒区阳光下暴晒。室内禁止吸烟,禁止使用大功率电器。
3.为救治方便,房间物品固定放置位置,床头桌上放暖瓶、带盖杯子等物品,为保持餐具、饮食卫生,请将碗筷及食物放床头桌抽屉内,衣物及其它物品放下层。保持床铺整洁,因宝宝皮肤娇嫩,加之大多数有皮疹,所以保持被褥平整、清洁,利于皮肤尽快恢复。

4.安全教育:患儿输液时不能离开病室,因为输液速度快慢,影响孩子的心肺功能及药物效果。看护好孩子,防止跌倒/坠床、烫伤及其它意外伤害。保管好个人财物,
5.每天8点前吃完饭,整理好自己的餐具及用品。食物不能备过多,因天热容易引起食物变质。
三、病情观察
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,无需特殊处理,可让宝宝多喝水。如患儿出现体温持续大于38.5度,恶心、呕吐、肢体抖动、精神差、嗜睡、长时间哭闹等任何一项症状时,请及时告知医护人员。

四、皮肤护理
患儿高热时要给予温水擦浴,保持内衣、床单、被褥清洁,干燥,衣着应宽大、柔软常更换。穿软底鞋,慎防损伤皮肤及水疱。为患儿剪指甲,防止抓破皮疹,不要抓挠皮肤和水疱,以免引起疼痛和继发感染。
臀部有皮疹患儿,每次便后及时清理大小便,及时清洗臀部,保持臀部清洁干燥。婴幼儿禁止使用尿不湿,选择柔软卫生的棉质尿布。
手足部疱疹要少接触水,破溃者可涂抗生素软膏或0.5%碘伏,保持皮肤清洁,防止感染。手足部皮疹初期如果有痒感可涂炉甘石洗剂。

五、心理指导
手足口病以婴幼儿患病居多,患儿家长紧张、恐慌,患儿初到陌生环境、害怕打针,口腔内溃疡疼痛、影响进食导致饥饿等原因,常会出现患儿哭闹不安,情绪不稳等行为,家长要尽量了解患儿的心理需求,多陪伴、爱护、体贴患儿,用讲故事、做游戏等方式分散患儿注意力,稳定情绪。保证休息与睡眠。

六、出院指导
1.留置针拔掉后,按压针眼处10分钟以上,24小时内别沾水,保持局部干燥,防止感染。
2.患者出院后在家隔离一周,因此时患儿处于恢复期,抵抗力差,外出容易感冒等。
3.用过的物品、玩具等彻底清洗消毒,衣服、被褥等清洗后在阳光下暴晒。
4.每天11点左右办理出院手续,请整理好自己的物品,带押金收据、费用清单到医保结算窗口办理结算,再到门诊一楼大厅办理出院手续。
5注意卫生,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饭前、便后洗手,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洗手,不喝生水、不吃生冷食物,避免接触患病儿童;注意孩子的营养与休息,防止过劳。婴幼儿要注意保暖,避免着凉。对餐具、玩具、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、清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