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用跑上海,在家门口就挂上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家的号,既省时间又省钱!”近日,患者陈某在我院就诊时难掩激动地说道。此前,陈某得知我院设立了北京、上海名医工作站和转会诊服务中心,便第一时间前往咨询。了解情况后,我院转会诊服务中心迅速启动绿色预约机制,快速对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胸外科肖祥之主任,顺利开启此次高难度二次肺结节手术的诊疗之路。
跨院会诊,精准锁定手术方案
三年前,陈某曾接受肺占位手术,近期复查发现右肺上叶再次出现肺结节。面对复杂病情,肖祥之主任通过线上会诊,详细询问病史,仔细核查近期影像报告与检验数据,并结合最新版肺结节诊疗规范,明确患者具备手术指征。
“二次手术的难度远超首次。”肖主任指出,患者胸腔内存在广泛粘连,既往手术使其解剖结构发生改变,肺组织脆性增加,术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或肺泡漏气。此外,作为近70岁的老年患者,其心肺功能储备有限,对麻醉耐受度和术后恢复能力都是极大考验。经过多轮严谨评估,专家团队最终确定采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,力求以最小创伤实现精准治疗。
毫米级操作,沪鲁团队2个多小时攻克难关
7月26日,手术如期进行。肖祥之主任亲自主刀,我院外科曹新福、金康等医师组成的手术团队全程紧密协同。当胸腔镜镜头探入胸腔时,屏幕上密布的粘连组织让在场医护人员倍感压力——病灶与胸膜的粘连强度远超术前预判。
“分离粘连时要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推进,精准把控每一步力度。”凭借三十余年胸外科丰富经验,肖主任沉着指挥。在沪鲁团队的高效配合下,原本预计3小时的手术,仅用2小时26分钟便顺利完成,并对残端进行了加固缝合,监护仪各项指标全程平稳。
此次手术中,团队在处理粘连组织分离、病灶精准切除等关键环节均实现毫米级操作,充分展现了高超的外科技术水平与跨院协作的高效能。
术后护航,多学科团队守护康复之路
术后,患者被转入外科监护病房。护理团队根据“快速康复外科”理念,为其制定了个性化护理方案:术后6小时协助翻身,12小时指导进行腹式呼吸训练,24小时下床活动。
次日清晨,肖主任带领团队查房,仔细检查患者引流管情况后强调:“老年患者术后康复要‘慢工出细活’,每一次咳嗽训练的力度、每顿流质饮食的温度,都可能影响恢复进度。”目前,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,已能自主进食,预计一周后即可出院。
技术突破,彰显区域医疗协作力量
此次高难度二次胸腔镜手术的成功,不仅标志着我院在复杂胸外科手术领域迈出关键一步,更充分凸显了跨区域医疗协作的重要价值。通过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的深度合作,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有效“下沉”基层,切实让患者免于奔波之苦。
下步,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将常态化开展专家会诊、手术带教和科研合作,持续搭建高水平诊疗平台,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家级专家的诊疗服务,以技术创新守护百姓健康。